康复“夜盲眼”| 安防的“黑夜” 暗战寂无声

2019-11-11

所谓“黑光”、“星光”、“AI超微光”……能使摄像机在夜间拍摄到更像白昼一般图像的光就是好“光”。自2014年起,新诞生的“星光”一词在安防领域几乎成为“低照度”的代名词。低照度摄像机能够补齐安防监控产业“夜盲眼”的致命短板,成为安防圈最热的技术突破点之一。据统计接近70%的犯罪都是在夜间发生,道路、仓库、野外等众多场所如果在夜间无法被监控,城市和乡镇的人身及财务安全也只会处于一片阴影之中。补光拍摄的方法早已有之,但是“光染”、“能源浪费”、“盲区多”等问题一直是夜间监控的痛点。2016年至今,低照度摄像机迎来高速发展阶段,说不上狂风大浪,却年年以“新技术”、“亮点技术”的姿态出现在安博会展台最显眼的位置。在安防名企的你追我赶之下,低照度监控摄像机的市场需求已然被引爆。众多安防企业、通讯玩家纷纷跟进,它们不仅瓜分众多碎片化的市场,还借着人工智能的东风,亮出具有特异性的方案。

 

早在1998年就出现了低照摄像机的概念,当时领先的是三星、三洋等外资品牌。2014年随着感光元器件等硬件的发展,“星光级”安防监控摄像产品在市面上出现,而此时的主角已变为海康威视等本土行业领先企业,它们先后发布了自己的200万像素星光级摄像机产品,摄像机的“夜盲眼”康复之路正式开启。简单来说,星光级摄像机的“夜视”主要通过镜头、光圈、图片传感器和补光灯等多个硬件维度实现优化。镜头和光圈分别限制了透光和进光能力,而图像传感器通过感光能力,补光灯通过补光能力来加持摄像机低照度能力。虽然摄像机“夜视能力”需要从这些维度来进行优化,但是这些硬件并非像堆积木一样堆砌能力最强的就好,因此不同安防企业的技术方案及产品线也不一样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人们也开始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等软件方法来提高摄像机的夜视能力。目前,星光级摄像机等低照度摄像机已经在道路、仓库、野外、养殖场、小区、工厂等光线较暗或无光照的场景中,在需要高画面清晰度的场景被广泛应用。

 

从2016年到2019年,随着背照式传感器等元器件的更新,星光级摄像技术飞速发展,“超星光”、“黑光”、“极光”等变种革新技术开始推出。从起先的追求低照度,到为了智能识别应用提高摄像头清晰度,再到利用AI来提升低照度摄像机的清晰度和色彩画质,实际上经历了在市场应用的需求催促下从“追求画质”到“追求智能”的演变。安防AI化趋势为低照度摄像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,也带来了玩家新的对弈,为安防产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象。在这种气象下,非巨头玩家们越来越有底气走出和巨头不一样的技术路径,进而形成自己的智能化低照摄像技术护城河。在“星光+智能识别”、“星光+智能调光”、“星光+警戒”等下一代融合性的技术应用的机会来临之际,虽然安防巨头凭借产业生态和渠道积累优势仍然占据优势,但其他安防企业也有望在安防碎片化市场中分得一大杯羹,至于真实的应用效果如何,我们拭目以待。



声明:本文内容节选自安防展览网原文链接:http://www.afzhan.com/news/detail/78622.html)如有侵权联系删除